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青少年」標籤的文章

#微雷 讀《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終結詛咒般的悲劇,將自由還給孩子

圖片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影集差不多一周年了,最近才把原著小說看完,原書是以家教的視角來說故事,是血淋淋的真實經歷,很可能就發生在自己或是周遭的人身上,而影集宛如一場惡夢,多了一些科幻的元素,詭異的氣氛及鬱悶的情節發展不禁讓人不寒而慄,因為這些情節再熟悉頻繁不過了。 《一脈不相承》這一篇頗有意思,後來影集改編為《茉莉的最後一天》,兩個故事的設定背景頗相似,然而後頭的發展卻是天差地遠,像是茉莉的人生重頭來過,如果影集裡的茉莉沒有絕望到自盡,也沒有站起來反抗母親,一輩子扮演著乖順、成績優秀的好女兒,她就得一直照著母親精心設計的腳本走,甚至連結婚對象也是母親親手安排的。 生命中最大的夢靨之一就是無意識的重複糟糕的人生劇本,如果沒有覺察需要做出改變,就宛如詛咒困在惡夢中永無止盡反覆的上演悲劇。其中非常難能可貴的是當茉莉也成了母親,她拒絕將爛劇本套用到小葉的身上,即使知道自己很可能得背負「疏於管教」的罪名,不過為了女兒,她會學著勇敢。這個結局使我非常感動,是書中少見的樂觀結局。希望更多家長可以跟茉莉學習,不要再複製上一代的錯誤。 在《高材生的獨白》的前言當中,該文的女主角表示:假使母親採取更柔軟、更有彈性的教育理念,她的發展很可能比現在更好。這段話讓我想起影集《凱莉日記》的一個片段,布蘭蕭先生發現女兒瞞著他去雜誌社實習,一氣之下便立即禁止她工作,直到雜誌社總編上前勸說,點醒他應該要讓凱莉多多去嘗試、去闖蕩,才能成為她該成為的人,而非期望她變成大人理想中的樣子。 我始終無法理解「為你好」這種愛,最討厭長輩用這三個字為倚老賣老的起手式。書的後記中作者坦白當初選擇法律而非外文系是母親的關係,結果對這個領域很沒興趣,母親再三向她道歉,她卻很難接受…這實在是經典不過的家庭戲碼,上演千百萬次都不會膩。 長輩放不了手,小孩就學不會獨立,學不會思考、抉擇,更無法為自己負責,又掉入另一個惡性循環。這的確不是一個簡單的課題,可是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自由還給孩子,成功的時候恭喜他,失敗後教導他記起教訓,孩子才能有所成長。很可惜過去的都無能改變了,我們能做的就是讓更多人看清現實、阻止同樣的悲劇上演,才有可能走出不一樣的未來。

#有雷 青少年奇幻冒險 2.0 影集Chilling Adventures of Sabrina莎賓娜的顫慄冒險

圖片
看了《 Chilling Adventures of Sabrina 》之後突然有種回到國中的感覺,完全喚起了我的童心!當時最愛的就是奇幻冒險類,迪士尼原創影集《少年魔法師》、《哈利波特》系列電影、影集《東區女巫》通通都是巫師的故事,很難想像誰會不喜歡充滿魔法與驚喜的世界。 CAOS 和一般影集有些許不同,不是以季 (Season) 作為單位,而是分回 (Part) ,目前 2019 年 4 月剛釋出了第二回,令人期待的第三回尚未公布回歸時間。 第一回是關於 Sabrina 個人定位的猶豫,她和其他女巫的身份不一樣,是半人半女巫,擁有凡人的世界,也能踏入魔法的圈子。全世界都告訴她成年禮一到,她便需要在兩個世界中抉擇,而且幾乎是不得不完成洗禮儀式一步一步走上黑暗之路、成為正統的女巫。 很早就能看出 Sabrina 絕不是什麼凡夫俗子,不只出生特別,光是她的身世便造成巫師界不小的爭議,本人更是年紀輕輕、智勇雙全、法力高超,不過當然也是因此容易招忌、一路上引來許多敵人前來攪局。第二回開始,她不再那麼依賴凡人朋友們,全心全意攻讀巫師學院。劇情隨著風格越黑暗就越精彩,當 Sabrina 簽下《獸典》的那一刻,宛如打開了潘朵拉的盒子,所有的妖魔鬼怪瞬間被釋放,好戲可終於登場! 儘管這是一個天馬行空的故事,彷彿是另一個時空或星球所發生的事,但是卻能從中看到許多現實生活的影子。它涵蓋的議題頗廣,簡單來說包含了宗教、沙文主義、家庭、霸凌、性別認同等議題。前兩個原本就是我個人十分關注且感興趣的議題,整個背景設定大大小小的巧思都讓我覺得相當有趣,例如巫師信仰的是撒旦,所以有別於基督徒會說「感謝上帝 Thank God 」,他們是說「讚美撒旦 Praise Satan 」。大部分的時候他們會用魔王 (Dark Lord) 稱呼撒旦,相反地他們稱基度教的主為偽神 (False God) 。 不僅如此,最令人驚嘆的是女主角本身的設定,這一層梗埋得很深到第二回才發現原來她真的無比偉大,根本是耶穌 2.0 !首先她是女生,據說是半人半女巫,卻又是撒旦的孩子,擁有正常人沒有的特殊法力,例如她魔法又更升一等,不需要念咒即可直接施法,還能奇蹟般地死而復活、救人、療傷,她並不是突然蹦出來的,早在礦坑裡古老的馬賽克拼磚中就有預言過此事...

#有雷 第三季大結局分析 影集A Series of Unfortunate Events波特萊爾的冒險

圖片
接續上一篇文回答完五個重要的問題後,現在正式開始分享影集的觀賞心得和劇情解釋!不得不說很感動 Netflix 願意砸重金拍這麼高品質的劇作,飾演 Count Olaf 兼製作人的 NPH 表示這是公司由史以來製作費最高的作品,不論是從哪個層面而言,製作團隊都超級無敵用心!雖然原著作我也只看過第十集《 The Slippery Slope 》,影集有改編某些部份,可是整體來看還原度仍算是高,相當令人佩服。 >>>#有雷 影集A Series of Unfortunate Events波特萊爾的冒險解開謎團的五大哉問 全書總共十三本,基本上每一本書就會拍成兩集影集,但是最後一本《 The End 》竟然只用一集收尾,看到第三季的播放清單只有七集時小小震驚了一會,全劇終之後更是留下起雞皮疙瘩、意猶未盡的我愣在螢幕前面好一陣子,思考剛剛到底看了什麼。 讓這個故事如此迷人的地方在於儘管充滿著奇幻冒險的元素,劇情的發展卻是非常貼近現實的,我們很容易能對波特萊爾們的遭遇產生共鳴,因為每個人生活中多多少少都會被一些悲慘鳥事追著跑。除此之外,其中使用幽默詼諧的方式諷刺著許多議題,例如劇中大部分的成年人都愚蠢、笨拙又自以為是,才不停地被 Count Olaf 捉弄,反觀少數角色如小波特萊爾們,願意不斷閱讀、學習、精進自我,因此如此聰迷伶俐,終於打破了惡性循環的命運。 另一個探討的議題是邪惡與善良的定義。早在觀賞影集之前我就有做過官方的一個小測驗,順便一提我測出來的是勇敢且善良的波特萊爾們,測完之後網站上又有一個小提醒寫著:「 But remember … people aren ' t either wicked or noble. They ' re like chef ' s salads, with good things and bad things chopped and mixed together in a vinaigrette conflict. 請記得——人們不是單純邪惡或高尚,他們就像是主廚沙拉,好的壞的宛如醋通通衝突地混在一起。」當下看到就很喜歡這句話,之後才知道那是反派手下、鉤子手 Fernald 的台詞。 《 The Penultimate Peril 》...

#有雷 影集A Series of Unfortunate Events波特萊爾的冒險 解開謎團的五大哉問

圖片
尚未看過影集的朋友強烈建議追完再回來閱讀此文! 下方有影集第一季的介紹文連結 原本是想要寫大雜燴,一篇文章彩蛋、結局解釋、觀賞心得通通一次寫完,結果下筆後才發現字數破表,大家一定不會想要一次把又臭又長的文章讀完,所以我們一步一步來,這次先來談談貫穿整個故事的五個問題。 據說影集的結尾及部分細節的解釋已經比原著清楚許多,不過怕有些人追完劇還有些困惑,因此這裡來簡單的整理成問答集。 >>>    #微雷 玻璃心慎入 影集A Series of Unfortunate Events波特萊爾的冒險 一、 VFD 究竟是什麼? 劇中使用了無數次的梗就是一次又一次地誤導觀眾 VFD 是什麼,而這三個字幕真正代表的是一個秘密組織 Volunteer Fire Department (志願消防隊),許多角色皆為組織成員,起初 Prufrock Preparatory School 寄宿學校的校長 Ishmael 成立該組織,故事中並沒有實質透漏成員們的任務或活動,只說他們的主要使命是「滅火」,這裡的火可以是指實質上的,或者是「紛爭、困難」的比喻,所以他們也算是默默拯救世界的組織…? 二、區區一個糖罐( Sugar Bowl )為何人人搶著要?讓兩派長久以來吵得不可開交? 最原始的爭端是從 Esm é Squalor 和波特萊爾的母親 Beatrice 開始的,前者是糖罐的擁有者,裡頭裝的糖不只是一般的方糖,也是 Medusoid Mycelium 致命真菌類的免疫藥方,是極為重要且珍貴的小東西, Beatrice 先是表示想要幫忙保存,卻被 Esm é 拒絕了,因為那是她珍藏的華麗茶壺組,任何一個部分都缺一不可,結果 Beatrice 為了守住藥方決定偷糖罐,很快便被主人發現、追著跑。 三、 Count Olaf 為何要追殺波特萊爾?到底有什麼深仇大恨? 先談個題外話,怎麼 NPH 飾演的角色都這麼幼稚, Olaf 和《追愛總動員》的 Barney 都愛死復仇,這樣的人生不累嗎… 不知道大家知道 Esm é 的故事之後會不會覺得有點扯,放心 Olaf 的部分情有可原一些。這裡引用大結局中 Olaf 和舊情人 Kit Snicket 最後一面的淒美對話:...

#有雷 細談自殺 影集13 Reasons Why漢娜的遺言

圖片
原本也沒想到會為了這部影集在寫第二篇文章,只是前幾天又看到其他網評比較偏激的評價,又回想起上次的文章寫的有點雜,角色和演員介紹都是比較輕鬆的語調,心得也只有一小部分,而這一次我想要更深入透過影集的劇情探討霸凌及自殺的議題。建議大家追完劇再回來看這篇文章喔! >>> #有雷 閒聊2017討論度最高 影集13 Reasons Why漢娜的遺言 去年有位父親控訴製作人Selena Gomez和Netflix青少年的女兒觀賞《漢娜的遺言》後也跟著自盡了,他說:「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夠理解,有些人正在對抗憂鬱,而這會造成連鎖效應。」他透過網站聯繫Selena和她的團隊,要求停播這部影集。 當下我看到這篇消息真的很傻眼,因為自殺並不是這個世紀才有的議題,一直以來都有人飽受精神折磨,只是近幾年越來越多悲劇案例才使得人們開始注意到問題,漸漸正視、探討自殺及其背後的原因,而這也是為什麼接而誕生《漢娜的遺言》這本書和影集。 首先,大家必須理解自殺確實不是問題的解決之道,但是那是某些人的選擇。我們可以絞盡腦汁、費盡心思勸導、阻止別人的選擇,然而真正下定決心的人無法動搖的,我們只能尊重他們的選擇。別激動,急著反駁我之前先想想——我們真正可以為其他人做的有什麼?我想應該大家心裡都有答案,多一點的關懷,少一點的惡毒。事實上,一個人在做那樣的決定前都並不是那麼篤定的,極少人會自私到不去顧慮身邊的人的感受,一般人畢竟也是會恐懼死亡的,所以下手之前他們的內心應該是萬分掙扎。 責備那些人的決定自私之前,我們再來談談,為什麼這樣的悲劇會發生?每個人的理由不盡相同,但多數是因為絕望,覺得自己的人生毀了,找不到活下去的理由。對漢娜而言亦是如此,有些觀眾可能被影集的手法誤導了,復仇並不只是漢娜自殺的唯一理由,那些錄音帶同時代表真相大白及對於社會的控訴。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印象Clay看見Alex撕下走廊上反自殺的海報,後者嘶吼著:「為什麼我們不要直接貼張海報寫著『待人時不要當個混蛋』?」 我想這個故事一直在默默強調兩個理念,第一、「人與人之間的影響力」第二、「沒有人是完美的」。就如上面所說,一般人對於死亡通常並不是那麼確定,所以我們別當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要努力為別人帶來正面的影響,或許就能改變這個社會。接著,很多人可能都會覺得漢娜很懦弱,只...

#無雷 最狂青年鴛鴦大盜 影集The End of the F***ing World去X的世界末日

圖片
這個學期真的是忙到炸掉,被各種大小事追著跑,不厭世都難,剛好今天要介紹的就是一對厭世青年的故事。這部影集簡稱TEOTFW,改編自同名漫畫,皆是以黑色幽默的手法敘述兩個厭世青年一起逃家、當鴛鴦大盜的冒險故事。 要說這部影集有多好看呢?欲罷不能,讓人為了追劇而廢寢忘食,八集全劇終後突然失去了人生目標,又很想再重頭複習一次。如果是很容易棄劇的朋友也不要擔心,一集僅僅約20分鐘,保證你看完又跪著求後續。 男女主角都長得好幼齒,兩人飾演17歲高中生,其實男主角已經22歲,女主角25了。原本以為都是新鮮人,一查才發現我之前早就看過他們兩個的其他作品,只可惜都是小角色。Alex曾參與演出《X+Y愛的方程式》,女主角則是演出過我的愛片《遠離塵囂:珍愛相隨》。 原本以為整部片只有男主角是心理變態,結果女主角也不是省油的燈,不只很有個性還超大膽。如果是以第三者的角度來看一個事件或一個行為,可能會覺得這對鴛鴦大盜很可惡或是很可怕,但是藉由影集的視角,理解了來龍去脈,我們或許不能認同他們的行為,不過他們的想法是可以被猜想及去同理的,每個人都自有逼不得已的手段。 這部影集不論是畫面、配樂、演員、劇情各個方面都表現得非常優秀,連預告都剪地恰到好處,能讓人快速了解背景,引起觀眾的興趣,卻又不透漏太多劇情。配樂的部分雖然使用的都不是流行派的音樂,就如故事本身一樣獨樹一格,意外地討人喜歡,尤其配樂把戲劇氣氛烘托得非常好。 跟大家說一個好消息,目前已經確定繼續出第二季囉~ 2018.08.23更新 *如果還沒看過此劇,建議閱讀到此即可* 暴雷警告!!! 這個結局不知道到底該哭還該笑,我們不是很確定主人翁的下場究竟是如何,而可以肯定的是Alyssa徹底觸動了James,他從宰動物不眨眼、開始計畫殺人、為了無辜的生命逝去痛哭到願意為了Alyssa犧牲自己,回頭來看才發現他的生命徹底被改變了。這個霧煞煞的結局讓我忍不住去爬文看解析,看了之後才發現原來影集真的拍得很好,改寫了漫畫的結局,所以劇組應觀眾要求拍第二季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另一個劇組的小心機是整個故事的敘述手法,從第一集開始女主角說話是使用現在式,然而男主角卻都是使用過去式,直到整季的最後一幕的最後一段台詞—— I've just turned 18, an...

#有雷 窺看亞裔家庭生活 影集Fresh Off The Boat菜鳥新移民

圖片
大家應該都對《菜鳥新移民》不陌生吧?一路從美國紅到台灣,聽說平常FOX電視台也會播出。三季全追完的我還在等遙遠的第四季,美國預計在十月三日首播。 迪士尼系列除外,這部是我看過最適合吃飯時間播放又闔家觀賞的戲劇(只是可能會笑到噴飯XD),我很喜歡趁吃飯時間追劇,當然劇情緊張刺激的影集就比較不適合,喜劇還是首選,但像是《破產姊妹》或《追愛總動員》有時會有兒童、用餐不宜的部分,別擔心,《菜鳥新移民》就完全不會有這個問題。 基本上劇情就是繞著黃家轉,他們是移民到美國的第二代台灣人,一家六口,黃家夫婦、大哥Eddie、二哥Emery、小弟Evan,還有一個酷炫黃姥姥。 光是這對黃姓夫婦就夠有趣了,兩人的個性差異極大,虎媽Jessica配上好好先生Louis,就像我們的刻板印象,華人夫妻不太搞浪漫,走的是細水長流,說是對戀人,不如說是互相扶持的好夥伴。 像是有一集夫妻倆用高爾夫測試誰的教育方式比較成功,Jessica要求小孩早睡早起、接受一連串瘋狂又累人的訓練,而老爸Louis則是一派輕鬆的進行教學和練習,偶爾再給予一些獎勵和肯定。雖然是戲劇誇飾過的效果,卻明顯的展現東、西方的教育風格有多大的不同。我想嚴格並不見得是件壞事,但若是走火入魔、往往要求極端,那就不是人了。(不禁想起我們的補習文化...再看看同齡的外國小孩在幹嘛) 男主角Eddie,他爽朗、愛裝酷、愛耍小聰明,我最喜歡他,因為他知道自己是誰、在做什麼,能夠輕鬆自在地做自己,甚至有時候還會被他成熟的想法驚艷到。 二哥Emery是個小小浪漫文青,好像遺傳到爸爸,個性溫和、敏感,不過也是因此常常迫於媽媽的權威之下。 有其母必有其子,心肝小寶貝Evan可不得了,從小他的人生就像棋盤都被媽媽規劃好了,也一直都是個乖乖牌,可愛歸可愛,我不禁替他擔憂他的未來,長大後才發現這不是他想要的人生。 這部戲中探討許多文化差異,可能呈現的方式,引起了很多爭議,但我覺得戲劇看看就好,不用雞蛋裡挑骨頭,重點是看的時候笑得開心,偶爾看完能啟發一些延伸思考就足夠了。 我覺得本來《菜鳥新移民》就很有台灣味了,常常蹦出幾句中文(雖然腔調很怪XD),或是一些習慣、價值觀看了都很有共鳴,但是第三季就真的來到台北拍攝啦! 來到台灣,最印象深刻的部分就是Jessica和攤販殺價,和細皮嫩肉的Emery變成紅豆...

#微雷 莉莉柯林斯主演厭食症女孩 電影To The Bone深刻入骨

圖片
不得不說Netflix近期推出的作品都可以說是可圈可點,原本我以為他們都只有推出影集,沒想到近期突然看到新片《To The Bone》的消息。是的,你沒看錯,海報上的正是小奧黛麗赫本Lily Collins!身為星二代的Lily從青少年開始漸漸踏入了演藝圈,在螢光幕上從小角色轉為主演,曾經被喻為票房毒藥的她並沒有氣餒,這次挑戰厭食症患者的角色就是為了要顛覆大眾原有的印象。 先來談談片名好了,台譯《深刻入骨》、中國譯《瘦骨如柴》,難得我覺得中國翻得比較好,不過感覺譯名都還是差那麼一點,沒有原文包含的意思廣。To the bone這個詞字面上的意思當然是跟骨頭有關,當然也就是指劇中的角色患有厭食症、身材極瘦,但是這個詞還有極端的意思,我想有可能就是指女主角固執的不吃東西,或是思想層面過分的沉浸在負面當中。 不得不說一句,我真的很喜歡電影的選角,Lily完全是女主角的不二人選,因為青少年時期的她也曾有厭食的經歷,而敬業的她甚至為了這個角色減了約10公斤,她也在訪談中坦言當時瘦到自己都看不下去,被照片裡的模樣給嚇到了。 我個人也很喜歡男主角Luke,他是劇中少數的男性角色,也是大家的開心果,我就喜歡古靈精怪又充滿英倫氣息的他。由於男女主角是互補的組合,他們的互動當然也就加倍可愛,Luke總是在對的時刻殺出一句很正點的話,陽光、正能量滿點的他,總是為這個小小的治療中心增添歡樂的氣氛。 整個電影我覺得最可惜的地方一個是劇情,一個是預告。 劇中有一段提到女主角Ellen的其中一個陰影是覺得愧疚自己的畫作好像對別人造成了不好的影響,但是這一部分並沒有交代得很清楚,觀眾只能從角色之間的對談推敲、釐清,可能是因為我還在期待有更多解釋,所以現在看完小小的失望,總覺得還可以說更多、更深刻描繪主角心中的痛與掙扎,這個部分有點可惜啊! 預告乍看之下剪得很棒、很吸引人,可是那其實已經可以稱做回顧影片了,幾乎所有的精華都被放了進去,看電影時自然沒有那麼驚喜,所以若是還沒看過預告的朋友,推薦看完電影再回來看預告回味~~ 最後希望這部電影能夠使更多人認識厭食症方面的疾病,就如同戲中的醫師所說,要怎麼過也只有你能抉擇,不要讓別人或心底的惡魔告訴你不夠瘦、不夠美、不夠好,真正的美是來自健康的身心,而個人的價值也是該由自己來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