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親情」標籤的文章

#微雷 讀《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終結詛咒般的悲劇,將自由還給孩子

圖片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影集差不多一周年了,最近才把原著小說看完,原書是以家教的視角來說故事,是血淋淋的真實經歷,很可能就發生在自己或是周遭的人身上,而影集宛如一場惡夢,多了一些科幻的元素,詭異的氣氛及鬱悶的情節發展不禁讓人不寒而慄,因為這些情節再熟悉頻繁不過了。 《一脈不相承》這一篇頗有意思,後來影集改編為《茉莉的最後一天》,兩個故事的設定背景頗相似,然而後頭的發展卻是天差地遠,像是茉莉的人生重頭來過,如果影集裡的茉莉沒有絕望到自盡,也沒有站起來反抗母親,一輩子扮演著乖順、成績優秀的好女兒,她就得一直照著母親精心設計的腳本走,甚至連結婚對象也是母親親手安排的。 生命中最大的夢靨之一就是無意識的重複糟糕的人生劇本,如果沒有覺察需要做出改變,就宛如詛咒困在惡夢中永無止盡反覆的上演悲劇。其中非常難能可貴的是當茉莉也成了母親,她拒絕將爛劇本套用到小葉的身上,即使知道自己很可能得背負「疏於管教」的罪名,不過為了女兒,她會學著勇敢。這個結局使我非常感動,是書中少見的樂觀結局。希望更多家長可以跟茉莉學習,不要再複製上一代的錯誤。 在《高材生的獨白》的前言當中,該文的女主角表示:假使母親採取更柔軟、更有彈性的教育理念,她的發展很可能比現在更好。這段話讓我想起影集《凱莉日記》的一個片段,布蘭蕭先生發現女兒瞞著他去雜誌社實習,一氣之下便立即禁止她工作,直到雜誌社總編上前勸說,點醒他應該要讓凱莉多多去嘗試、去闖蕩,才能成為她該成為的人,而非期望她變成大人理想中的樣子。 我始終無法理解「為你好」這種愛,最討厭長輩用這三個字為倚老賣老的起手式。書的後記中作者坦白當初選擇法律而非外文系是母親的關係,結果對這個領域很沒興趣,母親再三向她道歉,她卻很難接受…這實在是經典不過的家庭戲碼,上演千百萬次都不會膩。 長輩放不了手,小孩就學不會獨立,學不會思考、抉擇,更無法為自己負責,又掉入另一個惡性循環。這的確不是一個簡單的課題,可是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自由還給孩子,成功的時候恭喜他,失敗後教導他記起教訓,孩子才能有所成長。很可惜過去的都無能改變了,我們能做的就是讓更多人看清現實、阻止同樣的悲劇上演,才有可能走出不一樣的未來。

#有雷 第三季大結局分析 影集A Series of Unfortunate Events波特萊爾的冒險

圖片
接續上一篇文回答完五個重要的問題後,現在正式開始分享影集的觀賞心得和劇情解釋!不得不說很感動 Netflix 願意砸重金拍這麼高品質的劇作,飾演 Count Olaf 兼製作人的 NPH 表示這是公司由史以來製作費最高的作品,不論是從哪個層面而言,製作團隊都超級無敵用心!雖然原著作我也只看過第十集《 The Slippery Slope 》,影集有改編某些部份,可是整體來看還原度仍算是高,相當令人佩服。 >>>#有雷 影集A Series of Unfortunate Events波特萊爾的冒險解開謎團的五大哉問 全書總共十三本,基本上每一本書就會拍成兩集影集,但是最後一本《 The End 》竟然只用一集收尾,看到第三季的播放清單只有七集時小小震驚了一會,全劇終之後更是留下起雞皮疙瘩、意猶未盡的我愣在螢幕前面好一陣子,思考剛剛到底看了什麼。 讓這個故事如此迷人的地方在於儘管充滿著奇幻冒險的元素,劇情的發展卻是非常貼近現實的,我們很容易能對波特萊爾們的遭遇產生共鳴,因為每個人生活中多多少少都會被一些悲慘鳥事追著跑。除此之外,其中使用幽默詼諧的方式諷刺著許多議題,例如劇中大部分的成年人都愚蠢、笨拙又自以為是,才不停地被 Count Olaf 捉弄,反觀少數角色如小波特萊爾們,願意不斷閱讀、學習、精進自我,因此如此聰迷伶俐,終於打破了惡性循環的命運。 另一個探討的議題是邪惡與善良的定義。早在觀賞影集之前我就有做過官方的一個小測驗,順便一提我測出來的是勇敢且善良的波特萊爾們,測完之後網站上又有一個小提醒寫著:「 But remember … people aren ' t either wicked or noble. They ' re like chef ' s salads, with good things and bad things chopped and mixed together in a vinaigrette conflict. 請記得——人們不是單純邪惡或高尚,他們就像是主廚沙拉,好的壞的宛如醋通通衝突地混在一起。」當下看到就很喜歡這句話,之後才知道那是反派手下、鉤子手 Fernald 的台詞。 《 The Penultimate Peril 》...

#有雷 影集A Series of Unfortunate Events波特萊爾的冒險 解開謎團的五大哉問

圖片
尚未看過影集的朋友強烈建議追完再回來閱讀此文! 下方有影集第一季的介紹文連結 原本是想要寫大雜燴,一篇文章彩蛋、結局解釋、觀賞心得通通一次寫完,結果下筆後才發現字數破表,大家一定不會想要一次把又臭又長的文章讀完,所以我們一步一步來,這次先來談談貫穿整個故事的五個問題。 據說影集的結尾及部分細節的解釋已經比原著清楚許多,不過怕有些人追完劇還有些困惑,因此這裡來簡單的整理成問答集。 >>>    #微雷 玻璃心慎入 影集A Series of Unfortunate Events波特萊爾的冒險 一、 VFD 究竟是什麼? 劇中使用了無數次的梗就是一次又一次地誤導觀眾 VFD 是什麼,而這三個字幕真正代表的是一個秘密組織 Volunteer Fire Department (志願消防隊),許多角色皆為組織成員,起初 Prufrock Preparatory School 寄宿學校的校長 Ishmael 成立該組織,故事中並沒有實質透漏成員們的任務或活動,只說他們的主要使命是「滅火」,這裡的火可以是指實質上的,或者是「紛爭、困難」的比喻,所以他們也算是默默拯救世界的組織…? 二、區區一個糖罐( Sugar Bowl )為何人人搶著要?讓兩派長久以來吵得不可開交? 最原始的爭端是從 Esm é Squalor 和波特萊爾的母親 Beatrice 開始的,前者是糖罐的擁有者,裡頭裝的糖不只是一般的方糖,也是 Medusoid Mycelium 致命真菌類的免疫藥方,是極為重要且珍貴的小東西, Beatrice 先是表示想要幫忙保存,卻被 Esm é 拒絕了,因為那是她珍藏的華麗茶壺組,任何一個部分都缺一不可,結果 Beatrice 為了守住藥方決定偷糖罐,很快便被主人發現、追著跑。 三、 Count Olaf 為何要追殺波特萊爾?到底有什麼深仇大恨? 先談個題外話,怎麼 NPH 飾演的角色都這麼幼稚, Olaf 和《追愛總動員》的 Barney 都愛死復仇,這樣的人生不累嗎… 不知道大家知道 Esm é 的故事之後會不會覺得有點扯,放心 Olaf 的部分情有可原一些。這裡引用大結局中 Olaf 和舊情人 Kit Snicket 最後一面的淒美對話:...

#有雷 洗刷溜冰女醜聞臭名 電影I, Tonya老娘叫譚雅

圖片
不知道的人看完《老娘叫譚雅》可能會覺得「哇!好狂喔!讓人完全猜不透之後的發展,哪個編劇這麼有才?能寫出這般精采的故事!」然而人生如戲,美國花式溜冰選手譚雅哈丁( Tonya Harding )的人生就是如此戲劇性的大起大落,儘管在溜冰場上光鮮亮麗,生活卻是一團亂。 從小被父親拋棄,不得已在母親的打罵教育下長大,因為母親視她為難搞的小鬼,認為唯有透過酸言酸語才能激發出孩子的潛能,還說這就是讓譚雅成為冠軍的代價,養成了溜冰技術高超的女漢子。即使個性強悍,這個年輕女孩的心中依然渴望被愛,約十五歲時認識了前夫傑夫,不過快樂的日子並不長,之後兩人便經常吵得不可開交,而傑夫和譚雅母親的性情沒差多少,只會用拳頭解決問題,不一樣的是前夫會送禮物道歉和好。 一九九四年的冬季奧運前夕,譚雅哈丁涉嫌前夫攻擊另一位溜冰選手 南茜( Nancy Kerrigan) 的案子,不只被剝奪當年美國錦標賽的金牌資格,甚至被判決終身禁止角逐相關的賽事,可想而知這個醜聞對於四歲就開始練習溜冰的譚雅宛如晴天霹靂,令她不得不轉換跑道,開啟其他的事業。 電影開頭剪接了各個角色的訪談內容,大家各說各話,讓觀眾一頭霧水,點出預告片中所說的那句話:「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事實。」當年攻擊其他選手的意外可造成不小的風波,民眾隨即一面倒支持南茜,將譚雅冠上許多罪名,沒人相信她是無辜的,背負了極大的壓力走上溜冰場,看了多讓人心疼。當時的新聞都將譚雅塑造成討人厭的反派角色,但是那就是事實嗎?藉由電影我們能從譚雅的角度了解整個事件,除了選擇和前夫相戀之外,徹頭徹尾譚雅都沒有犯下任何嚴重的錯誤,最後卻是她付出了最大的代價,送葬了前途似錦的溜冰生涯,這意味著兩件事:一、每個故事總有多個面相。二、慎選隊友的重要(不論是情人或友人)。 如果沒有這部電影還給譚雅哈丁一個清白,或許她的臭名會永久流傳,人們會相信她就是那樣低俗、沒品的運動員。那些媒體偏頗的報導,並不能代表譚雅真實的為人,如同俄國作家杜斯妥也夫斯基( Fyodor Dostoevsky )所言:「沒什麼比當眾譴責作惡的人更容易,也沒什麼比理解他更難。」在清楚地了解來龍去脈以及多方面的蒐集證據和意見之前,我們都不應該輕易地對任何人事物做出評斷。更進一步延伸思考,在這個網路發達的年代,資訊非常容易取得,若是...

#無雷 不只是炫富芭樂片 電影Crazy Rich Asians瘋狂亞洲富豪

圖片
《瘋狂亞洲富豪》的預告剛釋出不久,我就注意到這部電影,一看就知道會是結局很好猜的芭樂片,不過這麼強大的陣容還是不免讓人有些期待。當時有點驚訝吳恬敏 Constance Wu 拍攝影集《菜鳥新移民》之外竟然還有時間參與新片的演出,看了新聞才知道原來她甚至寫信和導演調整檔期,為的就是要參與這部 25 年以來全亞裔演員的好萊塢巨作。 >>>點此閱讀 #有雷 窺看亞裔家庭生活影集Fresh Off The Boat菜鳥新移民 預告確實剪得很吸引人,卻也讓我覺得觀賞後和先前的期待有一點落差,我以為風格主打愛情喜劇應該會埋很多笑點,結果幾乎沒幾個會讓人大笑的橋段,可能是好笑的部分幾乎都被放入預告了,所以進戲院自然不會覺得特別好笑,算是預告剪太精彩的副作用。另外,看完之後我和朋友在討論劇情時才發現有幾句預告裡的台詞根本沒有在電影中播出來,這點到現在我們還是想不透。 台灣 8 月 24 日上映,晚了美國一週,雖然台灣的票房似乎是普普通通(可能大家都跑去看鬼片了),美國卻是一片好評,一方面讓我更期待,另一方面也有些害怕不如我預期的精采,期望太高反而更容易失望,所以最後我是抱持著看芭樂片非常膚淺的心態去看,老實說我蠻喜歡的,因為劇情老套歸老套,整部電影的製作依然非常用心,還有許多可看性。 許多人可能是衝著一片好評去看,可是能夠對於劇情產生較深共鳴的應該是在美國長大的亞裔,他們就是所謂的「香蕉人」, 外黃內白,擁有亞洲人的外表,思想卻如美國人一樣奔放,就如劇中的女主角 Rachel Chu 從來沒發現這點,直到她隨著男友來到新加坡參加婚禮、見家長,才明白老一輩還是有根深蒂固的傳統思想。身為台灣人,我想耳聞家庭革命已經是家常便飯了,甚至自己也親身經歷過,所以無法感受那樣強烈的文化衝擊。電影風格浮誇歸浮誇,劇情方面倒是很認真,寫實地將主角面對現實的挑戰展現出來,讓觀眾更容易入戲、了解角色的內心感受,這也是為什麼女主角總是特別討喜。 還記得出戲院之前播放著片尾曲 Money (That’s What I Want) ,我就對朋友說這該不會就是女主角的閨蜜 Peik Lin 唱的,那菸嗓實在太令人印象深刻,結果查證一番演員 Awkwafina 的真實身分的確是位饒舌歌手,今年她的事業同樣是扶搖直上,在《瞞天...

#微雷 西班牙影集Las Chicas del Cable接線女孩 五個非看不可的理由!

圖片
稍早在其他網站上有看到這部影集的推薦,直到近日為了惡補西班牙文才決定找來看,開始追之後才發現自己好像發現得有點晚。《接線女孩》繼承了西班牙戲劇的一大特色——灑狗血,不過整體來說還是表現得相當精彩且有水準,而且九月初就要釋出第三季了呢! 一、古板的時代,嶄新的思維 故事設定在 1920 年的馬德里,那個女性是次等公民、需要男性才能生存的年代,然而今天的自由、平等等正義也都是從那時候開始的,沒有過去的革命,就沒有今天的自由,回頭看看才知道這一切都是有代價的……那些被父權壓迫的兒女,那些被毆打卻又離不了婚的婦女。最令人心疼的不是被欺壓,而是事後無可奈何的心情。 五光十色的大城市裡,四個女孩因為在電話公司工作及一次意外的緣故認識了彼此,便一起經歷了大大小小的事。她們聰慧,勇敢,愛好自由,嚮往愛情,是走在時代尖端的女性。 二、救救菜西文 這點應該不用太多解釋吧,追劇就是學語言最輕鬆的方法。上網看了一下《接線女孩》的評價,發現台灣還算有一點觀眾,有人說狗血程度可以媲美八點檔,聽起來好像是件壞事,但是這才代表他們成功繼承了西班牙戲劇的精髓啊!話說回來我有點驚訝這也是 Netflix 旗下的作品,還以為他們推出的都是英文為母語的戲劇。 三、演員顏值破表 劇中的一些造型和氣氛讓我聯想到另一部經典電影《大亨小傳》,比起現代,個人還是偏好復古的風格些。 說到演員,順便來介紹一下四個女主角,女主角中的女主角 Alba 是個命運坎坷的女子,來到大城市時不小心和青梅竹馬 Francisco 走散,又莫名其妙被抓去關,警探決定放她自由,但是以幫忙偷竊作為代價…為了進入電話公司工作,她改名換姓為 Lidia Aguilar ,這時命運再度捉弄了她,與青梅竹馬重逢。 Ángeles 是劇中最令我心疼的角色,她願意為了家庭犧牲,差點為了女兒放下工作,老公卻是個超級渣男,甚至對她大打出手,然而那個年代並不是簽了字就可以離婚的。 Marga 是從小城鎮來的害羞女孩,又讓我想到《愛在他鄉》的女主角,每次看到她和心儀對象的互動都很好笑,和學生時期的戀愛差不多清純。 Carlota 是個非常討人喜歡的角色,個性直率,做人有原則,儘管一天到晚被父親困在家裡,卻囚禁不了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