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有雷 讀莉莉柯林斯給年輕女孩的一本書——Unfiltered退去濾鏡:毫無羞恥、後悔,只有真實的我

圖片
I sense any self-doubt creeping in to make me feel like an alien, I repeat my mom's mantra to myself —"The quirky things that make you different are what make you beautiful"—and I remember that standing out in a crowd is much more rewarding than blending in.   我發現又陷入自我懷疑、讓我感覺自己有如外星人時,我會複誦我媽的咒語——古怪的特質使你與眾不同及美麗——提醒自己標新立異比躲在人群裡更具意義。 隔了好幾個月,終於把《 Unfiltered: No shame, no regrets, just me. 》最後一章讀完,覺得這本買得很值得,不只是一本心靈雞湯,裡面滿滿的是 Lily Collins 的成長故事,包含自我認同、厭食症、感情、家庭、職業生涯等議題。在看這本書之前,我也只看過螢光幕上的她,不太知道她的個性,不知道她喜歡的是什麼,讀完之後才發現:哇!原來 Lily 是這樣活潑大方! ( 難怪被選為白雪公主 )  另外,也如書名所說:退去濾鏡之後,由本人的口吻分享成長經驗,感覺又更貼近這個成熟美麗的女人了。 第一章是我最印象深刻的部分,她坦承她的粗眉曾是她最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有天她把自己的眉毛修細,結果事後超後悔,所從此開始珍惜自己的招牌粗眉。而且剛搬到美國時,她也被同學嘲笑口音很古怪,沒想到英國腔反而是現代人們眼中的迷人特質。從外表到內在,人人多少都有非主流的特質,美不美都是主管定義,沒有什麼好羞恥或尷尬,就是如此才構成獨一無二的我們。  When people point out your differences as negative, it's only because they're insecure themselves. It can be extremely hard not take personally, but the second we allow that to happen, w...

#微雷 讀《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終結詛咒般的悲劇,將自由還給孩子

圖片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影集差不多一周年了,最近才把原著小說看完,原書是以家教的視角來說故事,是血淋淋的真實經歷,很可能就發生在自己或是周遭的人身上,而影集宛如一場惡夢,多了一些科幻的元素,詭異的氣氛及鬱悶的情節發展不禁讓人不寒而慄,因為這些情節再熟悉頻繁不過了。 《一脈不相承》這一篇頗有意思,後來影集改編為《茉莉的最後一天》,兩個故事的設定背景頗相似,然而後頭的發展卻是天差地遠,像是茉莉的人生重頭來過,如果影集裡的茉莉沒有絕望到自盡,也沒有站起來反抗母親,一輩子扮演著乖順、成績優秀的好女兒,她就得一直照著母親精心設計的腳本走,甚至連結婚對象也是母親親手安排的。 生命中最大的夢靨之一就是無意識的重複糟糕的人生劇本,如果沒有覺察需要做出改變,就宛如詛咒困在惡夢中永無止盡反覆的上演悲劇。其中非常難能可貴的是當茉莉也成了母親,她拒絕將爛劇本套用到小葉的身上,即使知道自己很可能得背負「疏於管教」的罪名,不過為了女兒,她會學著勇敢。這個結局使我非常感動,是書中少見的樂觀結局。希望更多家長可以跟茉莉學習,不要再複製上一代的錯誤。 在《高材生的獨白》的前言當中,該文的女主角表示:假使母親採取更柔軟、更有彈性的教育理念,她的發展很可能比現在更好。這段話讓我想起影集《凱莉日記》的一個片段,布蘭蕭先生發現女兒瞞著他去雜誌社實習,一氣之下便立即禁止她工作,直到雜誌社總編上前勸說,點醒他應該要讓凱莉多多去嘗試、去闖蕩,才能成為她該成為的人,而非期望她變成大人理想中的樣子。 我始終無法理解「為你好」這種愛,最討厭長輩用這三個字為倚老賣老的起手式。書的後記中作者坦白當初選擇法律而非外文系是母親的關係,結果對這個領域很沒興趣,母親再三向她道歉,她卻很難接受…這實在是經典不過的家庭戲碼,上演千百萬次都不會膩。 長輩放不了手,小孩就學不會獨立,學不會思考、抉擇,更無法為自己負責,又掉入另一個惡性循環。這的確不是一個簡單的課題,可是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自由還給孩子,成功的時候恭喜他,失敗後教導他記起教訓,孩子才能有所成長。很可惜過去的都無能改變了,我們能做的就是讓更多人看清現實、阻止同樣的悲劇上演,才有可能走出不一樣的未來。

#有雷 青少年奇幻冒險 2.0 影集Chilling Adventures of Sabrina莎賓娜的顫慄冒險

圖片
看了《 Chilling Adventures of Sabrina 》之後突然有種回到國中的感覺,完全喚起了我的童心!當時最愛的就是奇幻冒險類,迪士尼原創影集《少年魔法師》、《哈利波特》系列電影、影集《東區女巫》通通都是巫師的故事,很難想像誰會不喜歡充滿魔法與驚喜的世界。 CAOS 和一般影集有些許不同,不是以季 (Season) 作為單位,而是分回 (Part) ,目前 2019 年 4 月剛釋出了第二回,令人期待的第三回尚未公布回歸時間。 第一回是關於 Sabrina 個人定位的猶豫,她和其他女巫的身份不一樣,是半人半女巫,擁有凡人的世界,也能踏入魔法的圈子。全世界都告訴她成年禮一到,她便需要在兩個世界中抉擇,而且幾乎是不得不完成洗禮儀式一步一步走上黑暗之路、成為正統的女巫。 很早就能看出 Sabrina 絕不是什麼凡夫俗子,不只出生特別,光是她的身世便造成巫師界不小的爭議,本人更是年紀輕輕、智勇雙全、法力高超,不過當然也是因此容易招忌、一路上引來許多敵人前來攪局。第二回開始,她不再那麼依賴凡人朋友們,全心全意攻讀巫師學院。劇情隨著風格越黑暗就越精彩,當 Sabrina 簽下《獸典》的那一刻,宛如打開了潘朵拉的盒子,所有的妖魔鬼怪瞬間被釋放,好戲可終於登場! 儘管這是一個天馬行空的故事,彷彿是另一個時空或星球所發生的事,但是卻能從中看到許多現實生活的影子。它涵蓋的議題頗廣,簡單來說包含了宗教、沙文主義、家庭、霸凌、性別認同等議題。前兩個原本就是我個人十分關注且感興趣的議題,整個背景設定大大小小的巧思都讓我覺得相當有趣,例如巫師信仰的是撒旦,所以有別於基督徒會說「感謝上帝 Thank God 」,他們是說「讚美撒旦 Praise Satan 」。大部分的時候他們會用魔王 (Dark Lord) 稱呼撒旦,相反地他們稱基度教的主為偽神 (False God) 。 不僅如此,最令人驚嘆的是女主角本身的設定,這一層梗埋得很深到第二回才發現原來她真的無比偉大,根本是耶穌 2.0 !首先她是女生,據說是半人半女巫,卻又是撒旦的孩子,擁有正常人沒有的特殊法力,例如她魔法又更升一等,不需要念咒即可直接施法,還能奇蹟般地死而復活、救人、療傷,她並不是突然蹦出來的,早在礦坑裡古老的馬賽克拼磚中就有預言過此事...

#有雷 歡樂入住,來場刺激大冒險 電影The Grand Budapest Hotel歡迎光臨布達佩斯大飯店

圖片
《歡迎光臨布達佩斯大飯店》是一部極度迷人的作品,因為它具備了愛情、友情、犯罪、冒險等等所有令人興奮的元素,劇情高潮迭起,時而緊張,時而搞笑,是讓人欲罷不能的好萊塢巨作。透過巧妙的拍攝手法,在虛擬的故事中揭開了人類的面紗,千千萬萬種真實的人性面貌皆在大螢幕前展露無遺。 故事以第二次世界大戰作為背景,劇情主要講述布達佩斯大飯店的門房總管葛斯塔夫先生意外獲得D夫人一副價值不斐的畫作作為遺產,卻引起死者親戚之間的不滿,葛斯塔夫不得不帶著門童東奔西跑躲避黑白道的追殺。 演員們將故事裡各個個性鮮明的角色詮釋得淋漓盡致,其中令人最印象深刻的莫非是主人翁穆斯塔法和葛斯塔夫、阿格莎兩個角色之間的情誼。首先,電影的前半段主要描繪男主角剛進入飯店擔任菜鳥門童與上司葛斯塔夫先生的互動,我非常喜歡後者這個角色,因為他有如貴族一般有教養又有品味,或許也是這個原因使他總是很有女人緣。由於早早進入這個行業,又十分重視房客們的需求,他對於飯店的經營可是一點兒也不馬虎,可以說是最敬業的服務員,我可以想像那是一份相當辛苦的職位,但是沒有比服務人群更有意義且高尚的工作了。葛斯塔夫先生是位優秀的指導員,因此一陣子後男主角便成為他的得力助手,後來甚至成了他的遺產繼承人。 不過,我想兩者之前可不僅僅是單純的上司下屬關係,遇到危急情況時,他們就是對患難兄弟,更精確來說他們是亦師亦友,人生中互相照顧、一同成長的好夥伴。例如在火車上臨檢的時,穆斯塔法的移民身分不被承認,兩度葛斯塔夫都毫無遲疑地為他站了出來,甚至在故事的尾聲因此賠上了小命,但是這也凸顯出他為人正直、對於不平等的對待無法袖手旁觀,我深深地被這一幕所感動,畢竟害怕為自己找麻煩是人之常情,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擁有堅持善良的勇氣。另外,憤怒一時他曾經侮辱過男主角的出身,直到了解真相,轉而同情他的遭遇,打破了原本的刻板印象,且對於先前說的傻話是後悔莫及,我想葛斯塔夫證明了沒有人是完美的,而事後他領悟到自己的行為錯得離譜,經過此事,兩人之間才得以建立更深一層的友誼。一開始,我以為穆斯塔法只是性情乖順才會對上司言聽計從,俗話說:「路遙知馬力,患難見真情。」直到葛斯塔夫被陷害入獄,才發現男主角忠心耿耿,盡心盡力幫助上司的逃獄計畫。 已經看過好幾部瑟夏.羅南(飾演阿格莎)的作品的我,觀賞之前便特別期待她的演出。看完之後我覺...

#有雷 第三季大結局分析 影集A Series of Unfortunate Events波特萊爾的冒險

圖片
接續上一篇文回答完五個重要的問題後,現在正式開始分享影集的觀賞心得和劇情解釋!不得不說很感動 Netflix 願意砸重金拍這麼高品質的劇作,飾演 Count Olaf 兼製作人的 NPH 表示這是公司由史以來製作費最高的作品,不論是從哪個層面而言,製作團隊都超級無敵用心!雖然原著作我也只看過第十集《 The Slippery Slope 》,影集有改編某些部份,可是整體來看還原度仍算是高,相當令人佩服。 >>>#有雷 影集A Series of Unfortunate Events波特萊爾的冒險解開謎團的五大哉問 全書總共十三本,基本上每一本書就會拍成兩集影集,但是最後一本《 The End 》竟然只用一集收尾,看到第三季的播放清單只有七集時小小震驚了一會,全劇終之後更是留下起雞皮疙瘩、意猶未盡的我愣在螢幕前面好一陣子,思考剛剛到底看了什麼。 讓這個故事如此迷人的地方在於儘管充滿著奇幻冒險的元素,劇情的發展卻是非常貼近現實的,我們很容易能對波特萊爾們的遭遇產生共鳴,因為每個人生活中多多少少都會被一些悲慘鳥事追著跑。除此之外,其中使用幽默詼諧的方式諷刺著許多議題,例如劇中大部分的成年人都愚蠢、笨拙又自以為是,才不停地被 Count Olaf 捉弄,反觀少數角色如小波特萊爾們,願意不斷閱讀、學習、精進自我,因此如此聰迷伶俐,終於打破了惡性循環的命運。 另一個探討的議題是邪惡與善良的定義。早在觀賞影集之前我就有做過官方的一個小測驗,順便一提我測出來的是勇敢且善良的波特萊爾們,測完之後網站上又有一個小提醒寫著:「 But remember … people aren ' t either wicked or noble. They ' re like chef ' s salads, with good things and bad things chopped and mixed together in a vinaigrette conflict. 請記得——人們不是單純邪惡或高尚,他們就像是主廚沙拉,好的壞的宛如醋通通衝突地混在一起。」當下看到就很喜歡這句話,之後才知道那是反派手下、鉤子手 Fernald 的台詞。 《 The Penultimate Peril 》...

#有雷 影集A Series of Unfortunate Events波特萊爾的冒險 解開謎團的五大哉問

圖片
尚未看過影集的朋友強烈建議追完再回來閱讀此文! 下方有影集第一季的介紹文連結 原本是想要寫大雜燴,一篇文章彩蛋、結局解釋、觀賞心得通通一次寫完,結果下筆後才發現字數破表,大家一定不會想要一次把又臭又長的文章讀完,所以我們一步一步來,這次先來談談貫穿整個故事的五個問題。 據說影集的結尾及部分細節的解釋已經比原著清楚許多,不過怕有些人追完劇還有些困惑,因此這裡來簡單的整理成問答集。 >>>    #微雷 玻璃心慎入 影集A Series of Unfortunate Events波特萊爾的冒險 一、 VFD 究竟是什麼? 劇中使用了無數次的梗就是一次又一次地誤導觀眾 VFD 是什麼,而這三個字幕真正代表的是一個秘密組織 Volunteer Fire Department (志願消防隊),許多角色皆為組織成員,起初 Prufrock Preparatory School 寄宿學校的校長 Ishmael 成立該組織,故事中並沒有實質透漏成員們的任務或活動,只說他們的主要使命是「滅火」,這裡的火可以是指實質上的,或者是「紛爭、困難」的比喻,所以他們也算是默默拯救世界的組織…? 二、區區一個糖罐( Sugar Bowl )為何人人搶著要?讓兩派長久以來吵得不可開交? 最原始的爭端是從 Esm é Squalor 和波特萊爾的母親 Beatrice 開始的,前者是糖罐的擁有者,裡頭裝的糖不只是一般的方糖,也是 Medusoid Mycelium 致命真菌類的免疫藥方,是極為重要且珍貴的小東西, Beatrice 先是表示想要幫忙保存,卻被 Esm é 拒絕了,因為那是她珍藏的華麗茶壺組,任何一個部分都缺一不可,結果 Beatrice 為了守住藥方決定偷糖罐,很快便被主人發現、追著跑。 三、 Count Olaf 為何要追殺波特萊爾?到底有什麼深仇大恨? 先談個題外話,怎麼 NPH 飾演的角色都這麼幼稚, Olaf 和《追愛總動員》的 Barney 都愛死復仇,這樣的人生不累嗎… 不知道大家知道 Esm é 的故事之後會不會覺得有點扯,放心 Olaf 的部分情有可原一些。這裡引用大結局中 Olaf 和舊情人 Kit Snicket 最後一面的淒美對話:...

#微雷 讀散文《LA流浪記》回顧蔡康永在UCLA的日子

圖片
寒假到了又是比較有空能讀書的時候,去圖書館借不到新書《蔡康永的情商課:為你自己活一次》,想說來翻翻他的其他作品,之前看過他演講的影片才知道原來除了出工具書教人講話、教人表達情緒,更早以前還寫過文學作品,甚至他年輕時候是很討厭那些教人拓展人際關係、怎麼賺大錢等等的暢銷書,現在卻成了暢銷作家,十分有趣,的確人生總是有著許多令人意想不到的驚喜。 或許這幾十年蔡康永也蛻變了許多,然而從《 LA 流浪記》能看得出他的幽默感是始終沒有改變的,整本書的筆調相當輕鬆、詼諧,像是和個從美國回來的老朋友約會,互相抱怨生活上的稀奇古怪的大小事,讀著讀著不禁讓人會心一笑。不過我覺得這本書的標題雖然有「流浪」兩字,卻不太能算是遊記,比較是康永哥紀錄他在 LA 讀電影時的生活、遇見形形色色的人所激發出的火花。 分享一個較令我印象深刻的部分,<流浪者之罵>這個章節裡康永和一群同學長途開車到黃石公園取景拍片,路上大家都很累,他故意對虔誠地貝爾同學說上帝並不存在,好把他氣醒,更有趣的是之後貝爾莫名其妙地在大半夜跑來剪片室找他聊聊、問他為什麼不信上帝。 最後擷取章節裡很有意思的一段對話: 「這是黑夜,是魔鬼的時刻,整個LA不知多少人在做上帝會大皺眉頭大樂的事,你卻來說上帝,我想上帝祂老人家必定以你為傲。」我笑著說。 「康永,沒有一分一秒是魔鬼的,時間是上帝所創造。」 「是,是,上帝創造,魔鬼用掉,反正向來製造者就管不了消費者,為了對付犯罪而製造的手銬,卻被拿去當做床上的玩具,這也是沒辦法的事。」 「你很喜歡開玩笑,康永,你避重就輕,因為你心裡有恐懼。」貝爾說。 「是呀,對吧,可是恐怕只有白痴才會心裡沒有恐懼。」我說。